close

  蘋果橘子經濟學【擴充.修訂紀念版】

  這是一本經濟學者寫的書,書名告訴我們,很多事實和表相是完全不同的。他談行為、談誘因,而不是從數學的角度來介紹一些經濟學的概念。很淺顯易懂的一本書,不過,如果要談行為經濟學,我個人更喜歡「誰說人是理性的」。相較之下,讀這本書更輕鬆愉快,是我閒暇時會想拿起來隨手翻翻的書

  回歸正題。拿到這本書時,我並沒有從頭看,而是先看了目錄。看到第五章「怎樣才算理想的父母?」時,忍不住就先翻去看看這麼個經濟學家怎麼談理想父母。

  作者說明他如何進行研究,基本上算是嚴謹也符合研究精神的,因此結果應該可信。

  結果列出了六個和孩子成績正相關的因素:

  父母教育程度高

  父母社經地位高

  母親生第一胎時三十歲以上

  父母在家中說英語

  父母參與學校家長會

  家裡有很多書

  兩個和孩子成績負相關的因素:

  小孩出生時體重偏低

  小孩為領養

  八個和孩子成績無關的因素:

  家庭關係親密

  最近搬到較好的社區

  母親在小孩出生後到上幼稚園前沒有上班

  小孩參加過學前輔導

  父母會定期帶小孩上博物館

  小孩常挨打

  小孩常看電視

  父母幾乎天天唸書給小孩聽

  前八個有關的因素,作者歸類為父母「是」什麼,後八個則被歸類為父母「做」什麼。

  根據這樣的結果,我們幾乎可以肯定的說:在孩子出生時,他的成績就已經可以預知了。換句話說,父母根本什麼都不必做。但真的是這樣嗎?從兩個負相關的項目來看,還真的不無道理。因為被領養的孩子,即使到了社經地位高的家庭,還是脫離不了原生家庭的影響,註定了不會有好成績。不過,這也只是驗證了過去大家就知道的事實:遺傳決定了一個人 50% 的成就。那麼另外 50% 呢?既然父母做什麼都不能改變什麼,那父母的價值呢?

  其實,我倒沒這麼悲觀。首先,有些因素的影響會被抵消掉。第二,是什麼的重要性有時未必來自於「是」,而是來自於身教。第三,這個研究的因變數是「成績」,除非我們認為成績就是一切,否則「理想父母」這個問題還有得討論。  

  最重要的,這是統計的結果,統計總有誤差,因此在這個世界上還是存在為數不少的反例的


ps. 這篇文章的結果其實並不讓人意外。他只是在教養書充斥的時代裡,再一次提醒我們,作為父母其實不需要有那麼大的壓力。我們被太多的資訊洗腦,擔心自己做的不夠多、不夠好,所以不斷追尋成為好父母的方法。其實,做父母沒這麼難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i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