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 FB 上的朋友生產了,看到她的留言中,有人建議滿月後就可以開始用百歲的方法訓練寶寶,孩子才會好帶。
之前常在逛的母乳社團,則是大力暢導親密育兒。認為百歲是父母自私的想要輕鬆帶孩子,完全不顧可能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百歲和親密育兒兩本書我都沒看過,也不想看。不過,我確實在網路上搜尋過各種養育孩子的方法。百歲派在台灣是非常受到歡迎的,而且也有很多自創的百歲改良版出現。我常常一邊看這些部落格,一邊佩服能把資料整理的這麼清楚完整的媽媽。他們可以說出一番大道理,告訴大家不同月齡的孩子可以怎麼教。我真的覺得這些格主都有資格出一本暢銷的育兒寶典呀
我在生艾美前,也是堅信孩子可以訓練,相信「今天你不讓孩子哭,明天孩子就讓你哭」這句話,所以坐月子時,好幾次都是讓艾美哭,我堅持只在旁邊安撫。最久的一次,艾美斷斷續續哭了快兩個小時才終於睡著。當然,那時的艾美肯定是睡嬰兒床的。這一切是在產假結束,住到北投去才改觀。原因還是:北投的隔音太差了!艾美 一哭,睡在隔壁的奶奶就會出聲關心,哭久一點,她就會衝過來抱。每回看到瘦瘦小小的奶奶這麼心疼寶貝曾孫,就覺得我要設法讓艾美不哭。所以,奶睡、睡大床、一哭就抱,都是在這裡開始的。奶奶最常說:孩子不要讓她哭太久、哭太兇,會脫腸。
打破了一開始堅持的所有原則,我會懊惱嗎?我可以肯定的說:不會。
因為,艾美自己就是個重規律又穩定的孩子。她從來不會無緣無故的哭,她的節奏也沒有因為換了環境、換了養育手法而打亂。就是從這個時候,我開始學著從 艾美的角度來看世界。過去,我是從自己的角度來看艾美的生活,所以,我設定了許許多多的應該。但是,這些應該和理所當然,是否都同樣適用於艾美?舉幾個例子來說吧~
- 餵奶:三 or 四小時吃一次是很多人的堅持,認為太頻繁餵奶(尤其是親餵母乳),表示孩子沒吃飽。但是,她的胃就那麼一丁點大,裝不了太多東西,奶又有那麼高比例的水份,本來就很容易餓呀。硬要一口氣裝很多奶進去,讓她撐久一點,不就好像我們中午去吃吃到飽,然後硬是吃到撐,省掉晚餐不吃一樣。這是何苦呢?吃東西吃到剛剛好,不餓了,才是身心最舒暢的境界呀!很有規律的兩小時吃一次和四小時吃一次的差別是什麼?照顧的人有多累吧。所以這是為了照顧的人輕鬆而已...
ps. 牙科醫生一定反對我的說法,因為太頻繁的吃東西容易蛀牙。 - 抱:孩子哭了不要馬上抱,確定不是餓、不是要換尿布、不是生病,那就只是討安撫,不必抱。但我不懂,為什麼討安撫就不是必須處理的需求呢?人的需求本來就有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兩者都需要被滿足。甚至在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中,心理需求還是高層的需求,比生理需求的滿足更重要。當然,我也不是哭了就抱啦。有時他哭是覺得無聊,我就陪她玩玩具、唱唱歌;希望有人陪伴是很正常的需求,否則人就不需要過群體生活了。所以,照顧的人只把自己的功能定位在滿足孩子生理需求,這樣確實比較輕鬆...
- 哭:要讓孩子學會不能用哭來解決問題。所以哭了不能抱,不哭才能抱。諸如此類的說法似乎還滿有道理的。但是,一個不會說話的孩子,不用哭的,要怎麼讓人知道他有需求還沒被滿足?所以,孩子大哭把照顧者叫到身邊,接下來呢?比手劃腳嗎?我知道很厲害的媽媽們就會聽聲辨「求」了。我記得之前看過一本書,形容了很多種不同的哭聲,說每種哭聲都有不同的意義。我覺得這太神了,我都是看時鐘的 距離上次餵食已經過了三小時,那應該是餓了。距離上次換尿布已經過了四小時,那應該是太久沒換了。我才懶得花時間去分辨哭聲,反正就猜。這招對艾美這種穩定性高的孩子還挺有用,幾乎總能猜對。
- 訓練:有太多人談訓練,或者說教育。書局裡一大堆智能啟發的童書,還有分齡。如果說我什麼都沒買,那當然是騙人的。但,我不太買那種太過教育導向的。訓練不夜奶、訓練大小便,我都沒在做。當然,兩歲後的艾美還是要慢慢戒尿布,但真的很慢。為什麼不訓練?不啟發?因為,孩子的發展都有自己的時間表。兩歲就認得 26 個字母又如何?我相信,順著孩子自身的腳步,培養她對學習的熱情,在必要的時候 give her a hand,就很夠了。
ps. 當然還是有些時間表要注意,確保孩子沒有其他的問題。但是,不需要什麼都比別人早,早不見得就比較好呀。
最後,是幾次的家族聚會後的感受。我和老公的家族都不小,聚會中總會看見不少的人。那些長輩們也挺愛傳授一點教養的經驗。我總是笑笑的聽,然後觀察他們的孩子。發現,雖然他們的教養經驗都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天差地遠,但是,他們的孩子都是好孩子。雖然未必很有成就,但真的都是好孩子。然後,我肯定的告訴自己,什麼派都不重要,愛和身教自會教養出好孩子。其他的,想要百歲的,就設法去訓練,但不要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想要親密的,就順應他合理的需求,不要失去原則。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接受他還只是個孩子;記得孩子也是人,每個人都不同,不必去比較;接著就發現,很多問題都不再是問題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