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會考是影響總成績最大的一趴,因為多元學習及志願序兩個部分,大家的差距並不大,這就讓會考成績有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了!

會考的定位是學力品質測驗,目的是了解學生對各科目的精熟程度,因此題目必須符合課綱,才能拿來評估國中三年的學習成果。這個定位有優點也有缺點。主要優點在於學習是有範圍的,理論上,不論你身處在台灣的哪一個角落,都能夠取得完整的學習資源,學生的能力決定了成績,全國一致的考題是合理的結果,這也讓學生有機會報名他區的考試,卻留在原地的考場。搭配十二年國教一開始就希望能打破明星高中的迷思,讓考生不再分分計較,從百分制改成級分制,會考成績篩出了成績極好和極差的兩群後,中間程度的學生和學校就進入了大亂鬥;最理想的狀況就是大家都就近入學,不再為學校排名。換句話說,大家對最前段和最後段學校的排名比較有共識,中間的呢?大家就透過把離家近的學校志願序放在前面,讓自己能靠志願序就近入學。如果有多所學校距離都差不多,那就把這幾所排個序,再依自己的成績,決定志願序。此外,因為可能不小心多錯一題就掉一個級分,使得程度好的學生一個失誤粗心就掉到下一間學校,也讓學校間學生程度的差距有機會縮小,這對打亂排名也是有益的。反而來說,如果考生和家長仍是只在意能不能進第一志願,那麼完全不能失誤的壓力就會大到無法想像囉!所以學校排名還是存在,只是填志願序時的考量變複雜了,而且成績還影響了最終要如何填志願,分數怎麼算就不能不懂了!

會考成績分七個等級:A++, A+, A, B++, B+, B, C。A 代表精熟,B 代表基礎,C 代表待加強。其他文字描述有興趣的人就去看心測中心的說明:https://cap.rcpet.edu.tw/score3.html

等級

標示

意義

積分

A (精熟)

A++

精熟前25%

7

A+

精熟前26%~50%

6

A

 

5

B (基礎)

B++

基礎前25%

4

B+

基礎前26%~50%

3

B

 

2

C (待加強)

C

 

1

國英數社自五科,每科滿分 7 分,共 35 分;最後是寫作 6 級分,換算成積分為 0, 0.2, 0.4, 0.6, 0.8, 1,最高分 1 分。合計 5 A++,作文 6 級分,就能得到滿分 36 分。

下一個問題就是怎麼決定等級呢?心測中心的說法是:「 以標準參照方式呈現評量結果,透過標準設定,將各科成績分為三等級 。」這個標準基本上就是由專家會議根據題目決定每個等級必須答對的題數,雖然很多人會質疑專家會議的公信力,不過,這個會議會開三輪,納入了大學、國高中教師及測驗專家,定出的標準應該是客觀可信的。也因為每年的題目都不同,所以每年各等級的題數也不盡相同;只不過心測中心長期發展題庫與題目的評等,現在題目的難易度已經很穩定,各科各等級的比例每年差異也不太大了。

等級

國文(42題)

英語

數學

社會(54題)

自然(50題)

比例

題數

比例

分數

比例

分數

比例

題數

比例

題數

精熟

A++

27.18%

8.40%

40

23.54%

7.02%

98.14

24.78%

6.35%

91.60

19.92%

7.22%

51

17.13%

6.03%

48

A+

9.20%

38

5.02%

96.23

6.33%

85.70

3.08%

50

2.85%

47

A

9.58%

36

11.50%

90.70

12.10%

76.20

9.62%

47

8.25%

44

基礎

B++

60.11%

17.91%

32

47.44%

12.19%

82.26

49.23%

13.79%

66.20

67.53%

17.27%

41

61.86%

15.72%

37

B+

15.66%

28

11.53%

69.01

11.04%

56.90

19.05%

34

15.77%

30

B

26.54%

18

23.72%

38.43

24.40%

38.80

31.21%

21

30.37%

19

待加強

C

12.71%

0

29.02%

0

25.99%

0

12.55%

0

21.01%

0

上面的表整理了 112 年的分配,資料來源是心測中心。

英語及數學是分數而非題數,主要是因為英語是閱讀(80%)和英聽(20%)的加權分數,數學則是選擇題(85%)和非選擇題(15%)的加權分數,題數不適合併在一起看,有興趣的人就去看心測中心公告的資料吧:https://cap.rcpet.edu.tw/history.html

不過,我還是比較習慣百分數,上面的題數看起來有點無感,所以轉一下吧~

等級

國文

英語

數學

社會

自然

題數

分數

題數

分數

題數

分數

題數

分數

題數

分數

精熟

A++

40-42

96-100

 

99-100

 

92-100

51-54

95-100

48-50

96-100

A+

38-39

91-95

 

97-98

 

86-91

50-50

93-94

47-47

94-95

A

36-37

86-90

 

91-96

 

77-85

47-49

88-92

44-46

88-93

基礎

B++

32-35

77-85

 

83-90

 

67-76

41-46

76-87

37-43

74-87

B+

28-31

67-76

 

70-82

 

57-66

34-40

63-75

30-36

60-73

B

18-27

43-66

 

39-69

 

39-56

21-33

39-62

19-29

38-59

待加強

C

0-17

0-42

 

0-38

 

0-38

0-20

0-38

0-18

0-37

這樣看就很清楚了,每個分數都會對應到一個級分,因為只有七個級距,所以會出現常被抱怨的「多錯一題就差一個級分」;以國文來說,原始分數 83 分和 77 分(用題數說就是對 35 題和對 32 題)的都是 B++,也就是 4 級分,對這個答對 35 題的同學來說,多錯的那題的佔比實在太重了,讓人有一種題題不等值的感覺!但如果回歸制度設計的目標來看,這是合理的,而且也真的很多學生在選校時把離家近列入考慮,有些人甚至只有在考上第一志願時才願意多花點通勤時間。至於策略性的進社區高中,拼將來繁星升頂大就又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留到談填志願時再說吧。

這個級分制究竟是讓學生壓力變大還是變小,我其實不確定。枱面上的聲音大多是抱怨,我自己看孩子的學習,也真的覺得比我們當年壓力更大;很大的一個壓力源應該是分分不等值的問題。從上面的表可以看到,每一個區間所跨的分數並不相同,因為這是用人數比例算出來的。以精熟為例,專家們先決定了國文要對 31 題以上為精熟,接著就把答對 31 題以上的人數依前面說的比例,前 25% 的人為 A++,往下的 25% 為 A+,剩下的 50% 為 A。不過因為答對相同題數的人數不會這麼剛好切在 25%,所以會做微調,用人數回算比例就會有一些差距。這麼一來,對前段的孩子來說,多錯一題可能就是讓自己少一級分的關鍵,壓力肯定不小。對後段的孩子來說,之前有些學校說要拼減 C,就是要把這群孩子拉到基礎級,但如果是我,答對 15 題和進考場猜完就睡的人竟然沒有差別,努力的動力可能會小一點吧,雖然很多人說從頭到尾猜一樣的答案,應該也能對 10 題以上,但這等於就是叫那些後段的孩子不要努力啦!

最後,還是來看一下  112 年的分發結果,這張表是在網路上找到的(https://www.jhjhs.ntpc.edu.tw/var/file/0/1000/attach/48/pta_18617_3024496_62468.jpg),不知道可不可靠,反正就是參考用。我只截取錄取分數高於 25 分,也就是平均算起來 5A 的部分:

圖片

5A 的落點大概是在第 17 個志願,不過很多學校的分數是差不多的,表示減輕高中排序壓力,學生就近入學的目標達成率滿高的,但教育目標的達成率我就不知道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i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