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社群中有人分享國家圖書館也有電子書可以借閱,想到讀研究所時也曾去辦了閱覽證找論文(那個還得去印紙本論文的時代呀~~~),雖然當年的閱覽證早已不知去向,但是電子圖書館嘛,試著登入果然成功了!很多新書,不過,考量要能看得完,就先在首頁推薦書區借了一本,好看到一口氣就看完了!

據說有一隻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牠發出的聲音是 52 赫茲,遠高於其他鯨魚的 10~39 赫茲,所以沒有鯨魚能聽到牠在大海中發出的聲音,即使有另一隻鯨魚從他身邊經過,也不會發現他的存在。

好孤獨的意象,明明生活在同一片大海中,但卻彷彿只有自己一個。書名是鯨魚們,因為有好多孤獨的人,他們在城市的人海裡游來游去,能不能找到聽得到他們聲音的人呢?

結局是讓人充滿希望的,但靜下來想一想,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是孤單的,我們一個人來、一個人走,身邊的每一個人終究會成為過客,為什麼有些人會孤單到無法一個人往前走?那麼強烈的孤單感是從哪裡來的?我當然開心故事裡的兩隻鯨魚互相聽見了,但是,後面他們真能互相救贖嗎?好吧,至少這是主角貴瑚第三人生的起點,而且是有光的起點呀!

 

***************媽媽感觸總是有雷****************************

書裡描述的那些「鯨魚」幾乎都源自於缺愛的童年。女主貴瑚和她接住的少年愛,都是努力在爭取母愛的孩子。媽媽帶著貴瑚再婚後,夫妻倆百般疼愛後來生的弟弟,貴瑚是做家事的工具人、是情緒的出口,但她始終留在這個家裡,即使繼父卧床,她仍選擇放棄工作照顧這個不曾愛她的繼父,只因為想要媽媽感謝她、愛她,但最後媽媽卻說應該是她生病、應該是她去死!被爸爸當公主捧著長大的琴美高中時離家生下了小愛,但那男人拋下她離開了,她生氣這個第一句話是叫奶奶的兒子,用菸燙了孩子的舌頭,這孩子從此不再說話;她帶著兒子回家一邊接受爸爸的寵愛,一邊虐待小愛,認為他是拖累自己的蟲。貴瑚從見到小愛,就聞到他身上那股孤獨的味道,那股深入內心洗不掉的味道。童年創傷的故事聽很多了,貴瑚和小愛都表現出了典型討好者的模樣,不管要求有多不合理,他們都咬著牙配合,這讓貴瑚不知不覺中複製了母親的人生,因為她從來不知道愛有其他的樣子呀!

安安把貴瑚救出了那個家,開啟了她的第二人生。安安是個不被母親接受的跨性別者,他一見到貴瑚就看到她已經快要死去的心,所以想辦法把她拉出來,等著能說出真相的那天到來。偏偏貴瑚不但沒發現安安的心意,還和工廠小開交往,最後甚至選擇當情婦(被關在家裡的寵物?)。安安後來表現得像個恐怖情人,一邊說祝福貴瑚能找到靈魂伴侶,一邊關注著她交往的對象。事後諸葛當然可以說是因為發現貴瑚所托非人,安安才一直暗中破壞,但我們都不是神,哪裡知道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她是一直期待被貴瑚聽到的「鯨魚」,可惜終究沒能如願。因為這時候的貴瑚的心是空的,她還在想辦法填補那顆缺愛的心,那個輕易就能大聲說出愛、就能提出要求的小開,一下子就能得到貴瑚心裡的位子。這時候的貴瑚連自己的聲音都還聽不到,怎麼聽得到其他的聲音?她沒學會愛自己,只是期待著有個人給她愛,她需要從別人身上得到溫暖,就算是第一次見到小愛,她都覺得有個人能讓她靠著真好。我再去問 AI,它給了個挺精闢的結論「被愛是根基,學會愛自己是中間過程,最終能夠愛人是終極目標。」孩子要先得到無條件的、有智慧的愛,才能學會愛自己,最後才有能力愛人!

安安孤獨嗎?當然很孤獨,否則怎麼能一眼就看到在街上走的貴瑚?他的孤獨是不被了解、不被認可的孤獨,他無法成為媽媽心目中那樣的女兒。媽媽不愛他嗎?很愛吧,只是不能接受他的樣子。「我很愛你,希望你成為我喜歡的樣子。」和「如果你不成為我喜歡的樣子,我就無法愛你。」,後面是有條件的愛,前面呢?情勒?這幾年情勒這個詞被用得有些泛濫了,我一直在拿捏到底什麼程度才叫情勒,這真的很難。我認為,告訴你我的期待不是情勒,要求你成為我期待的樣子才是。但是,有時感覺很多年輕人連說希望都不行,有時感覺父母嘴裡說接受卻反覆強調到像是要求。當父母努力要把孩子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被認為是有條件的愛也不奇怪吧!所以,安安無法感受到媽媽的愛,因為他無法回應媽媽的期待;而媽媽即使到最後,仍堅持要讓他以自己心目中的樣子離開;那是個很悲傷的畫面呀!我在練習,針對那些無關犯罪的事,和孩子說過自己的看法後,最後不管他的決定是什麼,我都要支持。

其實琴美也很孤獨吧~一個被溺愛的孩子反而感受不到愛,會不會有時她也渴望爸爸罵她呢?我把這個問題拿去問 AI,「父母沒有規則,都順著孩子,孩子也不會覺得自己被愛嗎?」AI 回了很多,結論是「孩子不僅不會感到被愛,反而會感到被拋棄和忽視。真正的愛是有溫度、有界限、有智慧的關愛。」教養真的好難,要有剛剛好的界限、剛剛好的寵溺、剛剛好的關注,偏偏不知道怎麼去衡量是不是「剛剛好」。琴美媽媽的角色是很無奈的,她知道溺愛是錯的,但阻止不了;她知道孩子會被爸爸毀了,但孩子終究選了輕鬆的路;她選擇離開,但看到那個被自己女兒毀了的孩子時,該是什麼樣的心情?理論上,琴美想要的愛是媽媽能給的,但她一直沒有選擇和媽媽站在一起,為什麼?或許是因為爸爸的愛不需要努力就能得到,感覺更像是我們期待的那種「無條件」的愛。年幼的孩子無法分辨溺愛和無條件的愛,當他們在溺愛中慢慢失去對自己的了解與肯定時,或許註定會走向毀滅。

小愛比貴瑚幸運一點,小時候有愛他的奶奶和姑姑,最後找到了應該會愛他的外婆,還有一個努力在學愛人的貴瑚在等著他,但如果一開始琴美就把他留給姑姑,他會更幸運。偏偏,在那個只想用小孩證明自己存在的媽媽出現時,姑姑也只能把他交給媽媽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日本小說 孤獨與愛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eiMei 的頭像
    MeiMei

    Emily & Anthony 的美樂地

    Mei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