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讀書完讀。原文:Shaun Bythell 「The Diary of a Bookseller」+「Confessions of a Bookseller」;台灣是由聯經出版之尚恩.貝西爾「二手書店店員日記」+「二手書店店員告白」。
在看完櫻風堂書店之後,一直想說些什麼,就在微讀被推了這本書,正好可以從真實書店老闆的角色來看一下新科技的衝擊。
作者在蘇格蘭經營二手書店 The Book Shop,他在 31 歲時因緣際會的頂下了這間二手書店,這兩本書記錄的是2014~2015年在書店中發生的事,乍看有些瑣碎,還記載了每天的金流、來客數、網店訂單,但也正因為這麼真實的記錄,讓人忍不住一直看下去。很有趣的日記呀!
書店老闆的世界是非常現實的,他其實沒有很多時間看書,整天忙著各種瑣事,員工、客人、銷售平台、房子......總有一些需要他去處理的事。而資訊科技的正反面又再一次表露無遺,當看到他說拍一了支影片教大家把 Kindle 升級成 Kindle Fire 的方法,就是用半加崙汽油和一盒火柴時,真的能感受到電子書是如何衝擊實體書店呀!Amazon造成二手書價大幅下跌,但也提供了他賣書的機會,究竟是好是壞?社群總有些讓人啼笑皆非的評價,但也能拓展知名度。資料庫平台能更有效管理店內的書,但出包時卻導致當天所有工作都無法進行。這就是新時代的挑戰!
繼續上回沒說完的吧~
我轉向使用電子書已經很長一段時間,除非是給小安看的書,或是彩圖多的書,基本上我是不買紙本了。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空間問題,書是很佔地方的,以前甚至對自己看過的書還有一份感情,喜歡的捨不得賣,不喜歡的覺得不能再傷害下一個人,就這麼積著積著,每一回搬家時,光是搬書就覺得崩潰。
第二個原因是方便,對我這種搭車通勤的人來說,以前背包裡總要準備車上看的書,但書的重量和體積,頂多就是帶兩本。現在一台電子書,我可以帶上百本書出門,想看哪本就看哪本,看一半想放下來換一本就換,系統自動記錄看到哪裡。買書借書都能讓書直接進書架,那是實體書永遠不可能有的效率。
然而,這兩年因為一些書城退出經營的事件,讓電子書的問題開始被突顯。首先是大多數書城並不提供書檔,因此買了書的消費者,其實只是買了能在這個書城看這本書的權利,一旦書城消失,所有買的書都會消失,這對消費者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如果我只是買使用權,那麼和實體書沒有太大差異的訂價就不合理了。
其次,買回來的書消費者除了閱讀其實也沒有任何的處置權。過去我買了一本書,看完後可以二手賣、贈送、捐贈,但電子書完全沒有任何可能,就連一家人想看同一本書都做不到,除非直接共用帳號,這個問題當然還是和書價有關,因為電子書的折扣並沒有低到讓人覺得這些限制是合理的。
第三,閱讀器的價格並不便宜,但效能相較於大家熟悉的手機和平板明顯差了很多,面板還更脆弱;過去大家都認為功能愈單純效能就該愈好,否則價格就該愈低,但電子書閱讀器一直都和認知相反,如果只有護眼一個優點,閱讀器的訂價似乎高得太不合理。
但是,若從廠商的角度來看,電子書是再多人看都不會受損的產品,我們從圖書館借來的熱門書,紙本書總會些破損,但電子書不會讓人感受到被看過了幾次,光這一點,就讓二手電子書交易難以推動。也因為這樣,圖書館要如何付費也成了另一個討論的重點。給了書檔,複製就變得更容易,誰多愛書人都說自己會買書,但現實是很骨感的。看看二手書店老闆的經歷,那些來買書賣書的難道都不是讀書人嗎?他們在面對價格時,是什麼樣的反應?閱讀器降價,靠賣書賺錢可能嗎?
看書的人在減少,目前也看不出有增加的機會,什麼樣的商業模式能確保長期獲利?我們看到音樂和影音串流的成功,當然期待電子書也能發展出成功的商業模式,目前看起來也只有訂閱制這條路,希望能發展出合適的書種、書量、價格組合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