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是愛看書的人,但向來不愛那種親子教養、心理勵志的書,總覺得那是一群人生勝利組在說些不負責任、打高空的話。但是,隨著艾美長大,我們的衝突愈來愈多,也愈來愈容易引爆,我不能不去思考要如何處理我們的關係。另外,老公來台北工作,十年沒有同住的父親加入了戰局,我的脾氣常常處在一觸即發的狀態。最後,我相信自己的更年期症狀已經開始,各種的不舒服,讓我面對孩子的情緒、老公的情緒時,往往又疊加自己的情緒。我需要一些外部力量的協助!

我開始在臉書追蹤一些教養領域的「專家」,很多還是讓我忍不住想翻白眼,在雙方情緒都要爆炸的當下怎麼可能做得到那些事!話雖如此,我還是去聽了場講座,講者是「心理韌性」的作者陳品皓臨床心理師。(ps. 我有追他的粉專,但沒買這本書,看書名就覺得又在談培養孩子的受挫力、正面積極什麼的,想到這裡,就忍不住覺得是我最討厭的說教或心理勵志類的書!)看到有個臨床心理師要談親子溝通,那就去聽聽看吧!這講座讓我意外地有收穫,或許,跟講師很幽默也很接地氣有關吧!尤其當他說和青春期的孩子怎麼可能不衝突時,我的壓力少了一半,因為,衝突根本就無法避免呀!換句話說,我們的衝突不是艾美的問題,也不是我的問題,我該想的不是避免衝突,而是不要強化衝突,然後,等她長大!(因為,現在是親子關係開始走下坡,然後持續探底的階段,大學畢業後,關係才會谷底反彈。換句話說,我們現在正開始消耗之前親子關係的存款,希望,我們的存款用到她大學畢業還剩很多呀!)

我一直是極力避免衝突的人,聽講座前,我想聽到的是怎麼樣的溝通可以預防衝突發生,聽完後,我認知到衝突無法預防,因為,只要有期待、有要求,雙方很容易就會站在對立面。但是,我們不可能沒有期待、沒有要求,孩子也不可能沒有期待、沒有要求。舉例來說,孩子想要手機,我們怎麼可能一口答應?專家說,可以給,但要約法三章(不知道三章有幾條?)孩子不守約定,我們照講好的規則走,他怎麼可能不生氣?不照規則走,未來規則形同虛設,我們會生氣、會懊惱!所以,讓他生氣,然後,我們只要學會不要火上澆油,等火燒完了再溝通。

溝通不是說教,他有要求,就叫他自己說明要求的合理性,再來談規則。如果要手機有合理性,才來討論這個情境下什麼叫合理的使用。「表達自己意見,顧慮對方需求,謀求最大共識。」

溝通的前提是傾聽,「不急忙打斷,不急下評論,不急給答案。」我們的人生經驗在這個世代是不是還適用,本身就是個問題,在這個情況下,我們如何能確定自己給了正確的評論或答案?

最後,當然一些常見的教條還是有,像是不要用「你+建議/批評」,因為比較有攻擊性。要多肯定努力,而不是能力,才能激發更多的努力。

結論:聽一場講座看一本書能改變一個人的想法或處理事情的方法嗎?當然不行!但我至少知道大家在教育青少年的這條路上,碰到的問題其實都差不多,先肯定自己夠努力了,再來找努力的方向。每一次,只要能多學會一個有用的方法,多理解了一些事實,就有機會往正確的方向前進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i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