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本書我給五顆星,看完後仍是很沈重的書。作者的下一本書是燦爛千陽,我要休息一下才能去看!

一樣是在微信閱讀看的免費體驗書,看到一半時,突然想要直接成為付費會員,才知道只能微信支付,而在台灣要微信支付的流程有點麻煩,就算囉~

這本書在台灣的譯名是「追風箏的孩子」,最初是 2005 年由木馬文化出版,原作者卡勒德。胡賽尼出生在阿富汗喀布爾,移居美國,原本是位醫生,後來才轉作全職作家。有人認為追風箏的孩子是他的自傳,但他否認,只是以部分自己的經歷為背景發展出來的故事。這部小說在 2007 年翻拍成電影,由於牽涉到宗教、種族和性議題,因此在某些地區被禁播,幾位來自阿富汗的小演員也另外受到保護。而維基百科也提到書中原本有一些和共產黨相關的部分,在中國的譯本中被刪去了,我沒看過繁中譯本,不知道是在哪裡出現,顯然這樣的調整並未影響閱讀體驗。

故事背景從自由的阿富汗,到俄軍佔領的阿富汗,再到塔利班掌權的阿富汗,最後結束在 911 事件後,美國趕走了塔利班,好看但很沈重的一本書,尤其在我看這本書的 2023 年,美軍撤離阿富汗兩年,塔利班重新掌權,更覺得沈重!我對阿富汗不熟,它就是地理課本上一個位於西亞的國家,可以理解書為什麼會引發爭議。畢竟我們會從小說電影認識阿富汗、認識普什圖人、認識塔利班,當這群人代表的是故事黑暗面時,他們就會被加上黑色,看的人甚至會忘了有些只是故事裡的一個人,而非真實世界裡的一個族群!

主角阿米爾是個 1963 年出生的普什圖人,母親在他出生時就過世了,一位奶媽養育了他和他家僕人阿里的兒子哈桑;1975 年 12 歲的阿米爾和哈桑遇到了人生的巨變;1979 年俄軍攻進阿富汗,阿米爾和爸爸輾轉逃到了美國;2001 年因為老友拉辛汗的電話,阿米爾再度回到阿富汗,接回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故事結束在 2002 年,阿米爾的岳父回到了阿富汗任職,他和妻子索拉雅籌辦了一間兒童醫院,帶著索拉博回到阿富汗,只是這次是他為索拉博追風箏了~

鬥風箏是阿富汗的一種運動,過年時會有鬥風箏大賽,透過操作風箏的技巧割斷其他參賽者風箏後,最後一只留在空中的風箏就是冠軍;其他人則會去撿拾掉落的風箏作為戰利品,而最後掉落的那只風箏會是那場比賽的最大獎。阿米爾是鬥風箏的高手,哈桑則擅長追風箏,他總能準確地知道風箏會掉在哪裡。那麼追風箏的人故事裡的風箏是什麼呢?阿米爾追著跑的又是什麼呢?

第一階段,1963~1979,但 1975~1979 是空白的.....。這十多年,阿米爾一直在追求爸爸的眼光,雖然自己是獨子,但爸爸似乎總是更關心哈桑;也許是因為是自己害死了媽媽?也許是因為自己太懦弱?但想要爸爸看著自己的渴望,讓阿米爾對哈桑的感情一直是複雜的。當然,種族也許是另一個問題,哈桑是哈扎拉人,被視為低等的僕人,普什圖人怎麼能和他做朋友?唯一一次爸爸看著阿米爾的那天,就是他鬥風箏得到了冠軍,偏偏也是這一天,阿米爾對被惡霸欺負的哈桑見死不救。哈桑是這麼忠誠,面對自己的罪,阿米爾無法逃離,他以為趕走哈桑就能不再因為看到他而喚起犯罪的記憶。

第二階段,1979~2001,整本書最光明的一段。逃難當然是黑暗的,但只有阿米爾和爸爸在一起,他看到一個強而有力的爸爸。到了美國,爸爸在加油站工作、收舊貨賣舊貨、拒絕靠救濟金生活、在人生的最後仍是挺著為他去提親,滿足了習俗的規範,這個強壯的爸爸終究被疾病打敗了。阿米爾在舊貨市集認識了索拉雅,一個美善的代表,雖然在他們文化的認知中是有污點的,但所有關於他們婚姻生活的描述實在太美好,就連不孕似乎都不是什麼問題了!

第三階段,2001~2002,拉辛汗,書中最睿智的角色,他讓阿米爾被忽視的童年多了一些光明,揭開了一切的秘密,讓阿米爾得到了贖罪的機會。回到阿富汗,除了拉辛汗,回憶裡的人幾乎都不在了,戰爭殺了很多人,種族隔離也殺了很多人,那個活下來的孩子被孤兒院賣給了惡霸。我沒辦法罵孤兒院的院長,用一個孩子換全院孩子的生存,某些時候是唯一解。但孩子受的傷卻永遠不會好,他找不到可以信任的人,對未來不抱希望,即使終究被救回了美國,他也無法和人建立關係。但是,這一年主角阿米爾終於能站出來保護他想保護的人了,我們看到了他的成長,看到他能面對自己犯的錯,並且設法彌補。雖然,有些事錯了就是錯了,不可能過去,但至少他誠實面對了!

這本書在文化部網站設定的適讀年齡是高年級以上,但我不確定這個年紀的孩子會看到什麼。裡面有太多黑暗沈重兩難的東西,如果我在那個年紀看,應該完全無法體會,但若能親子共讀應該是好的。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美國文學 電影原著
    全站熱搜

    Mei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