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讀書完讀,之前連續看了三本看不完的書,用這種吃到飽方案,最大的好處就是棄書不心疼。反正看書名、介紹和評價,好像還不錯,就可以載回來看看,看了如果不合口味,就刪了。這本看完後才知道有同名電影,看電影介紹,檢查官變成了女性,但應該不影響劇情的主軸。雖說是推理小說,不過因為前面就已經持續透露兇手的狀況,所以我會把它看作是一本社會寫實小說,只是因為檢查官巧妙運用大數據發現了這些看似自然死亡的狀況事有蹊蹺,而破了這個連續殺人事件。但核心仍是在探討長照這件事所存在的種種矛盾,是看完後會反覆思考的好書!

書裡呈現了老齡化社會中最大的困境:老人長照。兇手才三十多歲,在他過去的生命中,曾有超過三年的時間投入在照護父親。這三年,他花光了自己和父親的存款,沒有後援,慢慢的掉入了深淵,連三餐溫飽都不可得;終於決心尋求社會救助時,卻被要求年輕力壯的他應該自食其力。這件事充滿了矛盾:他不夠有錢,所以無法請人照護父親;一旦自己照護,就無法工作賺錢;因為只能打零工,有限的收入用在父親照護上都不夠,更別說要讓兩人能夠溫飽;經濟壓力讓他身心俱疲,原以為愛能支撐他照護父親的辛苦,提供比外人更好的照顧,結果卻在崩潰後對父親採取暴力行為。父親呢?偶爾清醒的父親也覺得這樣活著是痛苦的,但更多時間他是無法自理、無法提供任何情緒價值的人。也許,死亡是能讓父子一起獲得解脫的唯一方法......

他殺了父親後,加入了提供照護服務的工作,社會對這類服務存在著一種幻想,認為加入的人應該充滿了熱誠,彷彿他們只要有愛就能活著!他們不應該談錢,這種世俗的東西會讓人沈淪!其實這樣的幻想也存在台灣社會,老師、醫生、社工......,總有人對他們說:做這種工作要有愛、要有熱誠,如果你想賺錢,就去做別的工作吧!為什麼不能讓有愛、有熱誠的人獲得合理的報酬?為什麼總是想要叫別人犧牲?還是,我們期望的是建立一個沒有人想做這些工作的社會?另一個現實是,很多選擇照護工作的人沒有其他專業,這是個可以讓他得到較多收入的工作,如果有好的機制確保他提供完善的照顧,為什麼要向他情緒勒索,要求他付出感情?其實,這些工作存在最大的矛盾就是,很多需要支援的人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如果想賺錢,那些人就會和兇手一樣墜落深谷;但這也是社會福利之所以需要存在的理由。

偏偏客觀指標無法評估一個人是否真的需要支援。年輕的兇手理應能自食其力,不需要補助?有房產的人理應有經濟能力,不需要支援?但是沒有任何後援的年輕人,難道能白天工作、晚上照護就好?就算真的可以,年輕人的休息時間要安排在什麼時候?如果房產是唯一的資產,要如何去換成現金?還是先吃了門再吃牆,最後吃屋頂?賣了房?如果是能蛋黃區換郊區,當然可以換出一些現金,若是從郊區變租房,最後豈不是只能當遊民?照護這件事最可怕的還是情緒勞動。養孩子很崩潰,但可以期待投入後,他會慢慢長大、進步,然後放手,看他起飛。老人照護不一樣,很多時候,當下就是他最好的時間,然後,他會退步,你需要做的愈來愈多。你想要解脫,又害怕解脫的那天是他離開的那天。作者用一個單親媽說明了這樣的困境,作為家屬,自己究竟是被害人,還是被救贖的人?

現實真的很殘忍,兇手說他做的是死亡照護,用死亡來照護所有的家人。甜蜜的負擔會在讓你蛀牙後,變成沈重的負荷。像檢察官那種可以找人一起背的人,是活在安全區域的人;背不動卻還得自己背的人,難道只能渴死在沙漠裡?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eiMei 的頭像
    MeiMei

    Emily & Anthony 的美樂地

    Mei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